研究表明,是否出类拔萃与天赋无关,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才是成功之母
[来源:转载 | 作者:转载 | 日期:2012年9月1日 | 浏览
9375 次]
字体:[
大 中 小]
是什么让泰格·伍兹成就非凡?是什么让沃伦·巴菲特成为世界顶尖投资人?我们曾以为自己知道答案———因为他们生来具备从事各自职业的天赋。有这种天赋的人万里挑一,你没有,就是没办法。
行了,伙计,事情没这么简单,并不存在特定天赋。谁也不是天生的首席执行官或国际象棋特级大师,只有通过长年、大量的努力才能实现卓越。不是一般的努力,而是艰苦又严格的那种。对你来说,好消息是天赋与卓越之间关系不大,甚至根本无关,你完全可以改变命运。科学家在多个领域里得到了惊人相似的结论:有天赋不意味有智慧,不意味有上进心,不意味有个性特点。
几乎在所有需要艰苦学习的领域,绝大数人都是一开始学得很快,然后减慢,最后完全停滞。但少数人却能花上数年或数十年继续提高,最终达到卓越。人们不禁会问:这是为什么?佛罗里达大学教授K·安德斯·埃里克森说,这是研究人员的“终极难题”。某些人为什么能继续提高?
“十年法则”放之四海皆准
第一个重大结论是,不努力就不可能达到卓越。你可以认为,只要找到你有天赋的领域就会自始至终保持卓越,但这种情况并不存在。没有证据表明,一个人无需历练和实践就能获得优异成绩。即便最具才华的人,也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流境界,研究人员称之为“10年法则”。但鲍比·费舍尔可是16岁就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了!实际上,他曾精心钻研了9年。10年是很粗略的估计,大多数研究人员将它看成是最低值,而不是平均值。很多领域,如音乐、文学的杰出者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巅峰。
所以,卓越可不是能够信手拈来的,而是要经过艰苦努力。但光努力还不够,因为很多人努力了几十年甚至没有取得大的进步。只有那些花大量时间进行“刻意练习”的人,才可能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。“刻意练习”力求改善成绩,超越自己的能力,对结果做出反馈,并进行高水平的重复练习。
举例说,大多数高尔夫球爱好者水平无法提高,是因为仅仅打出一桶球不叫刻意练习。用8号铁杆击球300次,力争将球打到距旗杆20英尺以内的成功率达80%,不断观察和做出相应调整,每次都练上几个小时———这才是刻意练习。持之以恒是关键。“我们发现,各领域精英每天花在练习上的时间都是相同的,周末也是如此。”埃里克森研究了一群20岁的小提琴演奏者,最好的一组平均每人做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;较次的一组为7500小时,再次的一组为5000小时。
20世纪最伟大的演讲者之一丘吉尔不断强迫自己练习演讲。钢琴家霍洛维茨绝对称得上是魔鬼练习者,他说:“一天不练我能听出来;两天不练我妻子能听出来;三天不练全世界都能听出来。”同样的话,也可用于作曲家帕德鲁斯基和歌唱家帕瓦罗蒂。在篮球方面,迈克尔·乔丹的训练强度超过了他的球队。(乔丹并不具备很高篮球天赋,不然不会落选高中时的球队。)在橄榄球方面,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接球手杰里·莱斯先后被15支队伍弃用,但通过极为刻苦的训练,终于将其他选手甩在身后。泰格·伍兹的父亲在他18个月时就教他打高尔夫球,到他18岁成为美国业余冠军赛最年轻冠军时,已经练了至少15年。
商业同样可刻意练习
无论是科学证据还是坊间传闻,似乎都压倒性地倾向于认为,刻意练习是成大功之母。可商业该怎么样练习呢?实际上,演示、谈判、评估、解读财务报告……都是可以训练的。然而,这些还不是取得卓越管理成就的根本所在。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你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凭借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、与他人沟通、寻求信息,这些东西也能练吗?能,但练的方式与演奏肖邦练习曲是不一样的。
毋宁说,这种练完全是去做你已经在做的事情———你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习惯性做法,而需要对这些做法做一些重大变更。首先,可以给每项任务制定一个新目标:不要仅满足于完成,而要设法做得更好。写报告需要资料的寻找、分析和提交,每一项都能加以改进。主持会议需要最深入理解公司战略,对未来市场变化有一种条理清晰的看法,并且为讨论定下基调。每个人所做的每项工作,从基础的到最高级的都可以改进。
有了这种心态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式。这样的人处理信息时更投入,记忆更长久。他们想更多地了解有关工作的信息,并寻找更多视角,接受更长远观点。这种观念在他们具体行动时依然存在。他们不只是在工作,从更深的意义上说,他们是在积极改善工作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极为重要。一位业余歌手在上歌唱课时会认为这是一件好玩且释放压力的事。但对职业歌手来说,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演唱上。同样的行动,心态不同。
反馈十分重要。在商业中得到反馈并不难,但大多数人不是去寻找反馈,只是等着它来,一半人还希望它不要来。高盛领导力开发主管史蒂夫·科尔说,没有反馈“就像隔着一道垂至膝盖的帘子打保龄球。如果你不清楚成绩如何,会出现两种情况:第一,你不再长进;第二,不再关心。”在有些公司,定期反馈是一种文化,如通用电气。要是你无缘得到反馈,就自己去把它找出来。
在此过程中,你的目标之一是建立研究人员所说的“业务思维模式”,就是让各种元素共同配合、彼此影响的模式。在这上面下的功夫越多,思维模式就越宽广,绩效增长效果就越佳。格鲁夫的头脑中始终保持一个能改变世界的技术行业的模式,审时度势地改造英特尔;比尔·盖茨也有同样的绝招:他看到让人人桌上有一台电脑的目标可以实现,且会创造出极其巨大的市场。洛克菲勒也预见到,石油会成为改变世界的新行业。拿破仑是这类人当中最杰出的,不但能考虑一场大战中的各种因素,还能在这些因素发生意外变化时迅速做出反应。刻意练习好处多多,很值得一做,但还必须有个条件:要有常性,不能一曝十寒,否则毫无益处。
对大多数人来说,工作已经够辛苦了,上述做法实在太难。要是卓越那么容易实现,岂不人人都能做到了?这把我们带向有关卓越的最深刻问题。尽管专家们了解很多能产生卓越的行为,但对这些行为的来源却知之甚少。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·蒂希说:“有些人比别人动力更强,为什么,我答不上来。”事实的关键在于,我们并非受制于天赋,我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奇怪的是,人们不太接受这种观点。他们还是愿意相信,只要有天赋,求名求利便轻而易举。这种观点悲剧性地限制了人们的成长,因为生活不可避免会遇到障碍,人们在此时会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。
也许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人都达到卓越。但令人振奋和感到解脱的消息是,卓越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。每个人都有机会。
责任编辑:admin